*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作为每年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重灾区”的儿童,家长们真可谓是操不完的心。除了让自家孩子戴好口罩以及及时增减衣物,如何避免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中招”?如何判断普通感冒or流感以便及时就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贴心发布了《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 大家可得好好看看!
孩子要是出现咳嗽、咽痛、流涕或鼻塞、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是普通感冒还是得了流感?
通常来说,流感的全身症状比普通感冒重,孩子还会表现为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降低等症状,而普通感冒全身症状则较少,甚至没有。并且,高热并伴有寒战是流感非常值得重视的症状,如果孩子发热并且温度达到39℃甚至40℃,那就提示,孩子可能“中招”了!表1.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
这个问题就可以交给临床专业的儿科医生。除了血常规、血生化、影像学检查之外,还需要做流感的病原学检测,主要包括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与鉴定,标本类型包括鼻(咽)拭子、鼻咽吸取物及肺泡灌洗液等呼吸道标本。并且在流行季节,医生根据流感的临床表现,对于流感诊断的准确率是很高的,我们完全可以让医生根据专业知识做出判断并早期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得了流感,不要紧张,科学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疑诊流感,要及时就诊,由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表2.2018年至2019年流感季节临床流感抗病毒治疗推荐总结
目前,各指南均建议早期(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尤其是高危人群。发病超过48小时,症状无改善或呈恶化倾向时,也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我国目前获批上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共有3大类,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帕拉米韦(Per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
细胞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Arbidol);
M2离子通道抑制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
阿比多尔儿童循证证据不充分,临床使用较少;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对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株耐药,已不建议使用。因此,儿童可以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为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表3.儿童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及预防推荐剂量、疗程
在对1~12岁儿童进行的前瞻性试验中,收集的不良事件数据显示呕吐是奥司他韦较安慰剂更常见的唯一不良反应。帕拉米韦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腹泻和呕吐。因此儿科专家也提醒:虽然流感药物很有效,但不能滥用也不能过量使用。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全球已上市的流感疫苗分为流感灭活疫苗(inactivated influenza vaccine,IIV)和流感减毒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LAIV)。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和四价灭活疫苗。推荐以下人群为优先接种对象:
- 6~23月龄婴幼儿:患流感后出现重症的风险高,流感住院负担重。
- 2~5岁儿童:流感疾病负担也较高,但低于2岁以下儿童。
- 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该人群接种可间接保护6月龄以下婴儿。
- 此外,孕妇接种流感疫苗可通过胎传抗体保护6月龄以内婴儿。
如果想要给孩子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选择当地的防疫站或者到正规大医院来进行接种,选择在流感流行季节期间或者是流感流行季节前进行接种比较好。给孩子注射完疫苗之后,需要观察孩子有没有出现其他的异常反应。如果在孩子注射的部位发现有瘙痒、红肿、疼痛等现象,一般属于正常的,不需要太过于担心,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消失。在这期间需要保持局部的清洁,不要用手去挤压或者过度摩擦。错过了学校统一接种流感疫苗的机会,或是死活预约不到流感疫苗,或是因为种种原因,就是没有接种到流感疫苗,怎么办?
不要慌,除了接种流感疫苗以外,儿科专家也给出了以下非药物预防措施:- 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 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要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 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出现流感样病例时,患儿应居家休息,减少疾病传播。
流感季节就快来了,我们“吐血整理”的防流感建议你都记住了吗?打败流感,势在必行!参考文献:[1]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 (17): 1281-1288. DOI: 10.3760/cma.j.cn101070-20200224-00240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uu
责任编辑:李小荣